子題 | 資料 | 重點整理 | 資料來源 |
1,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為何? | 1 |
一、人類生存需要食物,一般而言,人能根據平時儲存在身上的脂肪生存二到八個星期不等,一萬年前,人開發了農業,農業技術大大增加了人類的糧食來源。
|
資料來源: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reurl.cc/Vx2Vy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維基百科,具可信度
|
1,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為何? | 2 |
一、食物為身體提供 能量,用作活動和保持身體溫暖。食物也提供原料,用作生長 和修補破損組織,保持身體健康。
|
資料來源:九記生物人https://reurl.cc/pNpGZ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商業網站,可信度尚可
|
1,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為何? | 3 |
一、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資料來源:水-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reurl.cc/Vx2Vy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維基百科,具可信度
|
1,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為何? | 4 |
一、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水約占成人體重的60-70%。 二、人體進食後,會經過吞嚥、消化、運送養份以至排泄廢物,這些各個環節都需要水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
|
資料來源:水與身體的重要性/運動星球 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商業網站,可信度尚可。
|
1,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為何? | 5 |
一、人類在地球上除南極洲以外大部分的陸地地區長期定居生活。 二、大部分平原地區是人類人口密集的地區,世界上有2/3的人生活在距海岸線不超過500公里的區域內。山地和高原以及沙漠地區的人口稀少。
|
資料來源: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reurl.cc/Vx2Vy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維基百科,具可信度
|
1,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為何? | 6 |
一、空氣中的氧氣對於所有需氧生物來說是必需,所有動物都需要呼吸氧氣。 二、植物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來源。
|
資料來源:空氣-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reurl.cc/Vx2Vy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維基百科,具可信度
|
1,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為何? | 7 |
一、人不能漂浮在空中生活,由於受到地球重力作用,人類才能生存在廣闊大地上。
|
資料來源:百度知道 https://reurl.cc/ke9Ox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商業網站,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1 |
一、荷蘭再生島基金會與Audi環境基金會共同合作打造第一個環保水上漂浮公園。 二、該團隊利用水裡的塑膠廢棄物,透過熱壓、焊接及3D列印等創新科技,做成六角形的塑膠材質浮動島。 三、六角形版塊上可種植不同種類的植物,甚至可種高大的樹木。此浮島可以提供多元運用,包括做為民眾休憩場所及做為露天音樂會的舞台。
|
資料來源:Lavie設計改變世界行動家https://reurl.cc/6MMEZ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商業網站,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2 |
一、人工島是人工建造而非自然形成的島嶼,是填海造陸的一種。 二、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是首個在人工島上建造的機場。杜拜有全球最大的人工島群。以色列政府計畫興建四個人工島,每個人工島會有約二萬人居住。荷蘭預計在北海興建人工島。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reurl.cc/1WGQW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維基百科具可信度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3 |
一、1988年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在維爾京群島的水域建立水下實驗室,供科學家在海底工作7-30天。 二、前蘇聯在1977年建海底實驗室,可在300米深的海底供12位私乘員考察15天。 三、1990年加拿大海底開發公司建造一艘供人在海底旅遊觀光的潛艇,一次可載46名遊客,以每小時15海哩的速度在水深20米的海底漫漩。
|
資料來源:百度https://reurl.cc/QoZ6M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這是一個商業網站,可信度不是很高。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4 |
一、日本清水公司提出一個「海洋螺旋」的方案,主要分成三部分,一個中心為柱形生活區的球體、一根連接海底與球體的螺旋(用於承載發電和淡化海水的設備)、一個安置在海底的工廠裝置(可以控制二氧化碳水平並從海底提取礦物資源)。 二、只能容納4000人永久定居,另能容納1000位參觀者。 三、該公司認為未來15年就能建成「海洋螺旋」。 四、寶瓶珊瑚礁基地是一個小型的實驗室和居住地。在2014年,賈克.庫斯托的兒子與團隊成員在此地生活了31天,收集到大量科研數據。
|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science/3lqkpxg.html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無法確定真實性。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5 |
一、日本清水建築公司官方發言人表示,建造水下城市並非空想,該公司希望在能在2035年前建設一座水下城市,預計需耗資3萬億日元。 二、水下城市的外觀設計創意來源於水母 。將分為三個部分:球體居住區、螺旋形通道以及海底沼氣製造廠。整座水下城市靠深入海底的纜繩來固定,以免城市主體「隨波逐流」。 三、球體居住區位於海面下,直徑為500米,可同時容納5000人居住。
|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news/4og32xv.html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6 |
一、 日本清水公司發布了一項名叫“海洋螺旋”的海底城市建筑構想。據海底城市效果圖顯示,建筑將分為三個部分:球體城市、螺旋形通道、海底沼氣制造廠。 二、海水有腐蝕性,水下建築需承受浮力、壓力,因此海底城市對建築材料有不同於地面的更高要求。 三、要從陸地移居海底,必然面臨幾乎整套配套設施和資源的移動,這本身就難度很大。 四、對於海底的生態系統來說,海底城市實際上是一種“入侵”,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s://reurl.cc/vbWok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7 |
一、1916年攝影球的出現,讓世人對定居海底的可行性充滿希望。但這套裝置存在一定缺憾,由於空氣是通過一個軟管開口從海面進入的,並與海平面保持相同的大氣壓力,因此,如果軟管或玻璃一旦破裂,哪怕一個微小的裂縫,只需幾秒鐘,海洋就會吞噬人們。 二、1965年,“海底實驗室2號”被投入南加利福尼亞海灣62米深的海底。有17平方米的起居室,裡面還配有熱水器和冰箱。潛水員斯科特·卡朋特在此連續生活30天。 三、20世紀70年代,體積最大,技術先先進的海底實驗室──「秘魯漁船」出現。生活空間29平方米,可供5人共同生活。
|
資料來源:新浪博客https://reurl.cc/lbe4j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8 |
一、寶瓶座建於1986年,生活艙裡有可容納6人的休息室,有配餐室、食品櫃、衛生間和工作站,以及與陸地聯繫的通訊設備。 二、1969年,NR-1潛水艇出現,它會在海下至少持續工作21天左右。NR-1充分證明了同一大氣壓環境能夠克服深海生活的各種挑戰。 三、最新的一個水下居住區“溫特貝斯阿爾法”,即使下降到3000英尺的海底,人們還是可以像在陸地上一樣行動自如。 四、水下居住區隱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從海床散熱口流出的海水溫度高達371℃,而出口周圍的海水則是4℃,二者之間的溫差意味著巨大的動力能源潛能。
|
資料來源:新浪博客https://reurl.cc/lbe4j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真實性未可知。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9 |
一、 台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約有1140公里。許多海埔新生地的開發案在民國八十年前後大量提出。例如:台中港、彰濱工業區、雲林麥寮的六輕工業區都是在潮埔地上進行填海造陸工程開發而來。 二、海埔新生地的開發,是與自然爭地,又將面臨濕地自然生態的破壞,不能大量開發。 三、荷蘭及日本海埔地的發展,大多是小規模地逐年增加,而且開發時程動輒十幾年。臺灣對海埔地的開發評估不夠嚴謹。 四、海埔新生地開發所面臨最重要的議題是環境生態被破壞的問題。
|
資料來源:臺灣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https://reurl.cc/ebOej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政府網站,可信度高。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10 |
一、荷蘭海洋研究院 (MARIN),希望能將現在世界上的浮動船塢擴建為綿延數英哩的巨型島嶼。 二、漂浮的海上島嶼可以完成居住、娛樂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可以承擔產生和儲存可持續能源的任務——比如離岸風能農場,潮汐能,漂浮太陽能電池板乃至漂浮的魚類/海草養殖場。 三、 MARIN 團隊正在忙於運行電腦模擬並測試大規模物理模型,包括如何研發出能抵禦海風和洋流的堅強、安全建築結構,什麼才是將人工島與海床相連的最佳方式,以及被大海所環繞的孤島對於周遭環境將有哪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
資料來源:TechOrange 科技報橘https://reurl.cc/OaL3g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這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11 |
一、 全球知名網際網路第三方支付服務商「PayPal」創辦人及前執行長提爾,準備耗資六千億美元興建的南太平洋「漂浮島計畫」,預定明年對法屬玻里尼西亞政府提案,打算後年在大溪地外海動工、二○二○年落成,第一波入住首選居民預計三百人。 二、漂浮島計畫將由十一座五角平台構成,住家、辦公室、餐廳、旅館樣樣不缺,共計十餘座建築的「綠色屋頂」建材取自當地,包括木頭、竹竿與椰子纖維,以及回收再利用的金屬與塑膠。 三、未來的永久居民將擁有農場、醫療機構和發電廠,自給自足之餘也展現環保意識,但城市水源尚待克服成本難題。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https://reurl.cc/MmLlX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這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12 |
一、“IJburg waterfront”是荷蘭阿姆斯特丹所設置的首個水上社區,是一個建築密集的人工島嶼,房屋由水下的混凝土錨固定、支撐,建成後整個區域將為4.5萬居民建造1.8萬套住房,並且配套完善,有眾多的水上餐廳、酒店、商場、運動場所,甚至還有學校、公園。 二、區域的規劃以及房屋都經過精心設計,一棟棟房屋錯落有致,每棟房屋之間穿插著眾多棧道,出門就能看見清透澄淨的湖面,令人心曠神怡。 甚至還能根據需求為房屋增加休閒平台,供日常社交和休憩。
|
資料來源:蒐孤://reurl.cc/GqL1d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這是一個商業網站,可信度尚可。
|
2,人類移居新住地的可能性? | 13 |
一、 垃圾漂浮島,是荷蘭whim建築學公司的一組科學家提出從太平洋中收集4400萬公斤漂浮的塑膠瓶和其他塑膠垃圾,然後用它們建造一個面積大如夏威夷的“人工島”,該島足可供50萬人在這座漂浮的人工島上安居樂業,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二、這座由塑膠垃圾建成的人工島將依靠太陽能和海浪能提供能源,它上面將建有城市、海灘和“農場”。 三、這一提案主要有3個目的:第一是清理我們海洋上規模龐大的塑膠垃圾;第二是創建出一塊新陸地;第三是建立一個可供人類生活和居住的環境。
|
資料來源:百科知識中文網 ://reurl.cc/MmLeW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這是一個商業網站,可信度尚可。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1 |
一、許多國家地區將被淹沒。 二、南北極動物滅絕。 三、南極的資源無法開採。
|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http://kknews.cc/zh-tw/science/4obgmkv.html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無法確定真實性。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2 |
一、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南極洲冰層正在快速消融,每年有高達2000億噸融入海中,導致每年海平面上升0.5公釐。 二、2070年之前,大約1/4的南極冰川將會融化消失;海平面比起2000年時的基準,還要再上升50公分。以台灣而言,部分西部濱海低窪地區將被淹沒。 三、1992年至今,南極洲共融化約3兆噸的冰層,導致海平面上升近8公釐;1992至1997年間,每年約有490億噸冰川融化;但2012年至2017年之間,每年融化的數量急遽增加到2190噸。 四、生存於南極的生物首當其衝,企鵝、海豹、海鳥將會大規模滅亡,而整個海洋生態的魚類數量也會減少。
|
資料來源:風傳媒https://reurl.cc/7Ar9b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因為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3 |
一、 格陵蘭島,21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約有81%被冰雪覆蓋,島上的冰雪融水,一直被視為導致海平面上升的主因之一,這些冰水若全排進大海,可導致海平面上升7公尺。以台灣而言,部分西部濱海低窪地區將被淹沒。 二、 2012年格陵蘭島排出600億噸冰水,足夠填滿2.4億個標準泳池。 三、 CNN指出,全球有將近一半人口就住在靠海地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世界10大城市之中,有8個城市就位於海邊,像是東京、上海、紐約、洛杉磯。2005年以來,全球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5公釐,科學家預測,在未來幾十年內很快就會有低窪城市沒入海面下。
|
資料來源:風傳媒https://reurl.cc/Y5djn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真實性未可知。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4 |
一、 據科學家最近公佈的研究結果顯示,2018年海水溫度創新高,南極冰層近幾年來,平均一年融化多達2520億英噸的冰,比起大概40年前,平均一年融化400億英噸的冰,暴增超過6倍,相當可怕,而且這樣驚人的成長,幾乎都發生在過去20年間。 二、 南極大陸保有全球大部份的淡水,如果融化,後果不堪設想,海平面恐上升超過55公尺,足以淹沒紐約布魯克林大橋。
|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https://reurl.cc/DMXyd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真實性不能確定。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5 |
一、 《中國海平面公報》指出,去年沿海海平面上升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台灣也身陷海平面上升的嚴重衝擊。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接受本報專訪時警告,目前的6都除了台中及桃園,其餘4都沿海地區20年後恐面臨暴潮、巨浪威脅,百年後都將消失。 二、台灣是海島型國家且位於西太平洋內側,西太平洋是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大的地區,平均上升值是世界的兩倍,估計2030年全世界的海平面會比2000年上升30公分,到了2100年上升至少1公尺,台灣沿海低窪地區都將逐一被淹沒,
|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https://reurl.cc/3A3YO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6 |
一、 荷蘭10年前就已放棄築堤與海爭地,他們創造了兩棲屋與海共存。兩棲屋的原理是讓所有房屋建在水上,像樂高玩具組合、隨水面上升移動。 二、若台灣也仿效遷都,台北以南至台中之間的高處較為合適,不過城市重建需30年以上。 三、台灣最重要的是在海拔高於80公尺的地帶盡快建造新型節能低碳又抗災的新都市,沿著平原分布的麓山帶是我們僅有的選擇。 四、海平面上升後,依靠海水來冷卻核反應爐、傍海設置的核能電廠,輕則影響運作,重則重演福島悲劇;除了核電廠,沿海的火力發電廠也會受影響。
|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https://reurl.cc/3A3YO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真實性無法確定。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7 |
一、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的這份研究報告,最新研究顯示,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實際速率是預測的2倍,亦即,2100年時將有逾1億的人們流離失所。 二、IPCC稱全球若不及時採取重大的減少碳排放措施,在全球氣候持續暖化下,海平面在2100年將上升52公分到98公分不等。
|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https://reurl.cc/Zd1gW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8 |
一、若融冰的速度沒有減緩,到了2070年,預估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的問題將對全球沿海城市與低窪地區造成嚴重威脅。 二、來自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歐洲太空總署(ESA)等機構的84名科學家,以衛星觀測南極與格陵蘭的融冰,報告指出,從1992年到2017年間,南極洲冰層已流失近3兆噸,使海平面上升了8公釐,在3兆噸融冰中,有40%是在過去的5年間發生,若比較1997~2002年與2012~2017年間的如融冰,後者的年融冰量是前者的整整5倍。
|
資料來源:倡議家https://reurl.cc/pbZb8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商業網站,可信度尚可。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9 |
一、融冰量主要源自於派恩島(Pine Island)與思韋茨(Thwaites Glacier)兩大冰川,前者每年約有450億噸融冰,後者每年則有500億噸,遠遠高於全球其他冰川的年融冰量。 二、從1992年來,消融的冰已使海平面上升0.8公分。若無法減緩融冰的速度,到了2070年,約有四分之一的冰川會消失,海平面將比2000年還要再高50公分,全球低窪地區將被淹沒,包括台灣西部沿海。 三、當平均氣溫上升攝氏1.5度~2度時,台北盆地的淡水河沿岸、宜蘭的蘭陽溪沖積扇沿海一帶,以及台南嘉義等西半部沿海地區出現明顯將遭淹沒的痕跡。
|
資料來源:倡議家https://reurl.cc/pbZb8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真實性無法確定。
|
3,南極的冰融化現況為何? | 10 |
一、有八個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大的國家。 二、吐瓦魯很可能成為首個沉沒的國家,50年後海平面上升37.6厘米,該國至少有60%的國土沈入海中。 三、其他國家分別為馬爾地夫、吉里巴斯、巴貝多、孟加拉、尼泊爾、日本及越南。
|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world/lk594pe.html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是網路新聞,可信度尚可。
|
4,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 1 |
一、到目前為止,很多研究者將月球或火星看作人類可能定居的下一個天體。 二、它們有以下兩個優點:距離地球很近,環境又不會過於嚴酷。
|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https://reurl.cc/297jr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網路新聞,無法確定真實性。
|
4,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 2 |
一、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證實月球表面有水的存在,未來探月時可作為生存資源,提供人類留駐所用,這除了代表月球可能有生命存在,更可望為太空梭提供動力(把水分解成氫和氧,以低溫和液體的方式,就能作為驅動太空梭的動力)。
|
資料來源:Yahoo奇摩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網路新聞,無法確定真實性。
|
4,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 3 |
一、月球上的塵埃嚴重損傷人的DNA,甚至致癌,人類根本無法在月球上久留,更別說生活了。
|
資料來源:大紀元 https://reurl.cc/1VlX8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雖是商業網站,但研究者為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故可信度佳
|
4,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 4 |
一、火星是太陽系內,除地球外,最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 二、衛星、NASA探險車收集到的數據顯示,火星對人類而言並不舒適。地球大部分地方都與火星大為不同,只有南極在溫度方面和火星比較接近。人類如果在火星居住,就要在人造建築當中生活。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reurl.cc/aYEe9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維基百科,具可信度
|
4,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 5 |
一、選火星移民的優點: 1. 重力接近,是地球的38% 2. 有大氣層 3. 有水。 二、缺點: 1. 溫差極大,使人一天能在外面活動的時間不多。 可能的解決方案:如果植被覆蓋率增加,或許可以使大氣層更為豐富,進而有足夠的臭氧來抵禦太陽帶來的射線及高溫,並在背對太陽時留住溫度。
2. 距離太遠,不易建造基地。 可能的解決方案:製造基地可以短時間內噴射上百台太空船,運載器具到火星開始建築足夠大的基地供人類活動。
|
資料來源:台灣英語新聞https://reurl.cc/oMm8q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網路新聞,無法確定真實性。
|
4,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 6 |
一、人類在火星上則有5個條件:食物、水、居所、衣物和氧氣。成功取得這些資源,人類才能成為星際種族。 二、火星上種植空間狹小,因此要盡可能種植高營養價值的作物。豆類蛋白質含量高、纖維多,可能會成為火星飲食的一部份。 三、火星上大部分的水可能在地底下,以固態形式藏在表岩屑中。在火星找到水並不困難,但挑戰在於如何得到液態的水。
|
資料來源:人類能在火星上生存嗎?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837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個人部落格,可信度不是很高。
|
4,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 7 |
一、好奇號在2012年得到的數據,火星大氣中有2%是氮氣,有2%是氬氣,95%是二氧化碳,只含有非常微量的一氧化碳和氧氣。 二、面對輻射線與低溫,衣物對於火星移民來說非常重要。火星移民會面臨一個只能靠特製的服裝才能解決的問題:火星的大氣壓力很低,不到地球的1%。如果沒有穿上增壓服裝以平衡身體內外的壓力,人恐怕都活不長。
|
資料來源:人類能在火星上生存嗎?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837
可 信 度:★★
可信理由:個人部落格,可信度不是很高。
|